207年前,广州话拼音方案诞生 永好粤典
广州话系汉语的一种,既继承了秦音汉韵,又不断产生和吸纳新词汇与时俱进,素来以“历史悠久,留存古音”、“能逐字读出古今各种书籍之汉字”、“既可用于通俗的生活交流,亦能表达各种高新科技、深奥思想”而为人所自豪和称道。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广州早在西汉时已经是闻名天下的九大商业城市之一。绵延两千多年至今,广州一直都是举足轻重的对外文化交流窗口。所以,广州话很早就与对外交流出现交集。 与其他汉语姊妹一样,广州话最早是使用反切等古法进行注音的。一开始,使用外文去记录广州话,或用广州话将外文转译成汉字,都仅限于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而未形成系统的方案。系统的广州话拼音方案,始诞生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经过多代人的努力,至今207年间,单论应用广泛或别具特色的拼音方案,计有16种。除此之外,诸如赵元任的“粤语罗马字”等其他多种方案,由于或不具代表性、或缺乏特色等原因,略过不表。 下面,就让我们顺着时间的细线,重温一下广州话拼音二百余年的成长历程: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时年25岁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离开家乡,孤身一人漂洋过海,经美国辗转进入人生地不熟的广州。一个人可以做什么?历史会因一个人的意志而谱写新的篇章吗?尽管困难重重,但马礼逊凭着过人的毅力和能力交出了答案。他在历史汪洋中制造了一个涟漪,正是这个微不足道的涟漪为广州话注入了全新的生命活力,令广州话向世界跨出了改变命运的重要一步。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马礼逊归纳广州音写成《通用汉言之法》,并于4年后的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出版。基于英语发音的广州话拼音由此诞生。清道光八年(1828年),又再出版《广东省土话字汇》,奠定了广州话拼音的架构基础。自此,广州话正式与世界接轨。而传承着广州话的后世的我们,亦得以上溯二百几年,重温祖先的腔调和用语,感受广州话经年累月的点滴变迁。 两年后,清道光十年(1830年),日后的美国汉学奠基人——时年29岁的传教士裨治文抵达广州。又三年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日后的美国首位汉学教授——时年21岁的传教士卫三畏抵达广州。至此,三位推动广州话拼音发展的先行者走到了一起。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叹离合。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马礼逊逝于广州家中,享年52岁。追随其步伐的裨治文和卫三畏两人,采用改良过的《通用汉言之法》方案,分别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出版了《广东省土话汉言读本》——美国人撰写的第一部汉语教材;及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出版了根据《分韵撮要》编译而成的《英华分韵撮要》。 此后,欧美传教士时有广州话新作。期间,虽然有若干广州话拼音方案,但直到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为止,这些方案其实都是基于马礼逊的《通用汉言之法》方案略加变化而成的。这一年,广州多名传教士联手编制了“标准罗马字方案”。该方案不但在当时迅速风靡,而且在日后被沿用到中文电报码上,更成为了香港人名拼音的主要参考来源,还有就是,标准罗马字方案即当今最流行的“粤拼”的前身。 1932年,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为注音符号增加了广州闰音表。但注音符号本为官话服务,广州闰音表既称“闰音”,自然不指望能得到重视。该方案一来无法精确还原广州音,二来没有加入到字符集导致无法直接在电脑上显示或录入,三来实质是披着汉字外表的四不象,四来没有进行推广更缺乏系统学习资料,因此是一个失败的半成品。由于设计颇具特色,所以顺便交代一下,但完全没有学习的必要。 1941年,广州岭南大学的黄锡凌出版《粤音韵汇》,首创以宽式国际音标为汉字标注广州话。 1952年,美国耶鲁大学的黄伯飞与郭席拿(音)为所在大学编写了耶鲁粤语拼音(草稿,出版年份为1958年),该方案长期应用于面向外国人的广州话教学。由于后来修订过,所以最初的方案就称之为“耶鲁正统”,而修订后的方案就直接叫“耶鲁”。 1960年,广东省教育行政部门编写了《广州话拼音方案》,后来《广州音字典》作者,兴宁的饶秉才对该方案进行了修订。该方案主要应用于广州。 1971年,香港的余秉昭在其作品中使用了一个对应宽式国际音标的罗马字方案。1990年,香港教育署语文教育学院(现香港教育学院)在《常用字广州话读音表》中对方案进行了修订。后被称为《常用字广州话读音表》方案或教育学院拼音方案,简称“教院式”。 1972年,香港的刘锡祥在其作品中使用了刘锡祥拼音,该方案最大的特色是标记变调。 1976年,香港政府修订出版《三检索,中文商用电码/电报码簿:标准电码、官话罗马字、广州话罗马字》,作为香港入境事务处为市民登记出生姓名拼音的检索工具书。 1985年,澳门政府修订1933年的字音表,颁布基于葡萄牙语发音习惯的《密码及广州音译音之字音表》(注:密码指标准电码),以作为澳门人名拼音的依据。 1991年,日本出现了两种广州话拼音方案,分别是高木百合子方案和千岛英一方案。关于高木百合子,还有一段轶事。此处的高木百合子并非日本王妃,而是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的留学生。受父亲影响,高木百合子于1983年携夫来广州留学,期间女儿在广州出生,因此命名为“穗”(广州的简称)。通过和托儿所的本地小朋友交流,穗女也和妈妈一样,掌握了流利的广州话。回到日本后,高木百合子母女延续了对广州话的兴趣。最终,诞生了高木百合子方案。 1993年,香港语言学学会推出“香港语言学学会粤语拼音方案”,简称“粤拼”。该方案是目前最流行的广州话拼音方案,不但有配套的输入法,而且有丰富的字典、多媒体教材。因为使用者多,所以不难找到交流对象。是粤语非母语人士,学习广州话拼音的首选方案。 2009年,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的一群学生推出了“新法兰西粤语拼音方案”,该方案加入了法文字母,是第一个可用于拼写广州话外其他粤语方音的系统性方案。 2010年,网名为“Sky Darmos”的人士用越南国语字去拼写广州话,推出了“越式粤拼”。 2016年,广州黄曙闻编写“永好白话拼音方案”。该方案是广州话拼音的集大成者!不但是目前最易上手的方案,而且声母、韵母、声调系统是迄今为止最齐备的!变调、语流、方音均可精确表述!除可用于拼写标准广州话外,还可拼写包括广西在内、各地的粤语白话口音。而开创性的谚文拟声字系统则使得广州话更加完善。 二百年,在历史长河不过一刹。但正是二百年前,在他人仍然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马礼逊用自己的性命为赌注,凭着坚毅的信念,为粤语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粤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粤语母语者,增添了一份自豪;为使用粤语的失明人士,奠定了粤语盲文的基础。愿我们追随先行者们的步伐,继续让粤语绽放姿采!将粤语一代又一代咁传承落去!
|
||
© 2016-2022, wingedhopeped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